首页 > 村社简介
购物车
0

村社简介

     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位于贵州省东部、铜仁地区西部,与省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。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,背山临水,布局严谨,周围千年翠柏耸立,郁郁葱葱。集古楼、古屋、古巷、古桥、古井、古树、古墓、古书、古风、古韵于一体,被誉为“佛顶山下的明清古村落”。楼上古寨至今保存着独特的汉族遗风,有哭丧、哭嫁、吹唢呐、民间刺绣等古老的习俗。这里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。2008年12月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。楼上村文物保护单位较多,历史文化价值高,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,其中省级1个,县级2个。

“楼上”来源

        为什么叫“楼上”呢?其实楼上原叫“寨纪”,后在明朝弘治六年(1493年),周氏始祖周伯泉(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珠市巷,祠名大本堂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,修建江西会馆,家属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。后移西蜀潼川乐治县天井坝仁义乡)避难图存,贸易入黔。行至寨纪(初到楼上的古称),备银一百七十两,买田作家业,繁衍生息至五世祖周易,因他胸有文墨,爱好别致,在水沟边修有一座小楼,名曰“听水楼”。书有门联:“滚滚山泉惊午梦,幽幽庭树畅生机”;室内一联为“诗书消永日,风雨送流年”。

古寨建筑

    楼上古寨就是以“北斗七星”树为中心,以“北斗七星”的天枢、摇光、天权、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,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,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,西南象限为居住区,西北象限为娱乐区,东北象限为墓葬区,功能分区明确,让人惊叹。而居住区的布局更让人惊奇,整个居民区的道路共2000余米,结构为一“斗”字,“斗”字的起点为一座马桑木老宅三合院的中心,结束点为古寨的水源——天福井,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——天玑星的连线上。

    由《易经》衍生出来的中国风水学是中华古文化的瑰宝,是我国华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。而楼上古寨在村落选址上尤其重视风水。楼上古寨的选址布局以负阴抱阳、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,力求“藏风得水聚气”,实现天人合一。所谓负阴抱阳,即古寨后面有主峰青龙山,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,山上保持茂密的植被;前面有弯曲的水流,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——案山;轴线的方向是坐北向南。这就是中国风水术中所谓的“左青龙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”的理想格局。他们在村落选址布局上,力求与环境协调一致。在处理与周围的环境时,是采取尊重和配合态度的,绝对不去伤害环境。楼上古寨居民历来重视风水,他们在村落选址、环境建设、庭院布局等方面,抓住山水做文章,尽量追求背山面水。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也体现在村落的选址上,“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,建设遵循传统风水理论、禁忌和习俗”。尊重环境,顺应环境中各种关系,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之美。楼上古寨民居的选址有时考虑的是对山坡地的充分利用。顺着山势的走向,错层排开,散点布局。这种配合实现了民居与环境的共生以及持续发展,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。

    楼上古寨重视风水,是因为他们把风水和宗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。楼上古寨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古村落,很重视宗族的发展。而风水又关系着宗族的兴衰,这就不能不对风水尤为重视了。

    楼上古寨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明清古墓,阴宅阳宅相依相靠,墓冢文化深厚。其境内有四方碑古墓、九子十秀才古墓、文林郎古墓及和尚墓群等,墓碑上撰有墓联,墓群建造特色为省内少见。文林郎古墓为七品的文散官周学颐夫妻合葬冢,撰有墓联:“老树经霜晚节犹贞古干,奇花醉雨瑶池尚播余辉”;上联刻画了一位儒雅清健的长者形象,下联“奇花醉雨”造语惊艳,令人不由艳想墓中人乃一对老夫少妻,白发红颜,恩爱常新;老汉风流倜傥,少妇绰约妩媚,解语怜人,恍然想见其相倚相倾相笑语。此联本是悼亡挽联,却不甚着伤悲哀苦之气,而是对逝者的美好人格、绝世容貌的追念和赞叹。其第二联“报春晖名垂寿藏,悼萱容泪洒碑铭”。当情入景,补足了悼亡的本意。然不落习常卜茔“明山秀水、子孝孙贤”的俗套语,纯是文人性情,可谓别有怀抱,另有高格了。

    在楼上古寨的寨子后面还有一座“九子十秀才”古墓,墓碑碑帽为“顶子”状。墓主为周氏第六代祖先周易之妻黄氏,他们的四个儿子,一个女婿及五个孙子都是秀才,其“人杰地灵” 之可见。相传,周易年方二十,便通诗书,并努力支撑家业。周易说,人生的最大乐事,莫重于孝子贤孙。而子孝孙贤都由祖宗积德得来。于是,他的两个儿子便潜心求学,他们夫妇努力耕种。后来,他们又有了两个小儿子,另外,潜心求学的两个大儿子都考上了秀才。于是,更加责备,训诲两个小儿子。石阡府罗公赐予夫妇名继“燕山丸熊教子,积厚流光”之匾。后来他们的两个小儿子和一个孙子又考上了“秀才”。其古墓有联:“案多黄卷曾传子,箧有熊丸又授孙。”从此,“丸熊教子”的故事广为流传,人才辈出,书香门第之家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楼上古寨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,为贵州省内少见。民居坐北面南,依山而建,鳞次栉比,古老幽深。这些古民居,建筑装饰质朴简洁,风格明快,工艺精湛,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、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。民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。四合院面阔三间或四间,甚至五间;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,龙门呈内八字形状,意为趋恶避邪,财不外露。龙门不正对堂屋,都是歪着开,青石板古巷斜着走,称为“歪门邪道”。所以,这里的龙门与堂屋一定都是错开的。一些民居堂上有匾,门旁有联。比如“会绍稽英”、“松操鹤算”等匾额。这些联匾皆有来历,大多与主人的身世、家族的荣显及撰写人的祝愿相关,内涵丰富,意境深远。

    故事

    赐匾的故事:“中流砥柱”。

    祯祖后裔周明春生子三人,长子大蟠、钦加御候选知县,下八府台,官印周尚濂;次子大琦,蓝翎千总,官印周尚忠;三子大珍,蓝翎守备,辖三十三屯,出继徐姓更名徐大升,后任南木同都督、粮太官。同治年间,“白号军”占领荆竹园,依靠地利与清廷对抗。同治皇帝多次派兵围剿,终因地势易守难攻未果。同治六年朝廷发旨,命徐大升攻打荆竹园。徐大升接旨后,左思右想,官军都拿不下,我怎么可行。

    后来徐大升心生一计,于腊月三十日亲率三千余人,一人牵一只山羊,山羊头上挂灯笼一个,直奔到荆竹园向屯内喊话:“快快开门投降。”屯内一不开门二则大骂来者:“有本事的打进来,否则快滚回去”。直至天黑未能攻下山门。深夜,徐大升发令:点亮羊头上的灯笼,由一人牵羊带路,三千只山羊一只紧跟一只走下了山坡,三千个灯笼排连成巨龙,顺着山间之字形小道走出山谷,慢慢消失在夜幕之中。屯中人眼见攻屯人马退去,毫不介意地打开寨门,发出一片欢声。徐大升见状,一声令下,三千人马蜂拥而入,顿时屯内“白号军”乱成一团,连大水牯也被踩死。在一片喊杀声中,固守多年的“白号军”,土崩瓦解,阵地失守。同治皇帝得知后,于次年同治七年二月命人赐徐大升金匾两块:一曰“中流砥柱”,一曰“义卫乡邦”。两匾至今保存完好,存于徐大升后裔住宅内。

    楼上古寨的民居住宅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,都饰以精美的木雕。其题材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俗文化之间,如“福禄寿喜”、“麒麟”等。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、鸟兽、虫鱼、神鹿、凤凰、花卉等图案,可谓独巨匠心,其艺术水平之高,令人叹为观止。其古民居建筑精致,花窗精雕细刻,技艺精湛,美妙绝仑,呈现出一幅幅龙飞凤舞,鸟鸣虫叫的画面,反映出这里的安居乐业和含蓄平实。

    也有人说楼上古寨的古巷的整体布局为一“寿”字结构。所以说,“常在古寨走,能活九十九”。

    影视文化

    楼上古寨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文化,成为长征大片《雄关漫道》拍摄基地。《雄关漫道》这部2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,是贵州省著名作家欧阳黔森根据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,由中央电视台、八一电影制片厂、贵州省委宣传部、福建省成龙集团有限公司、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、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、北京懋伯兰文化传播责任公司联合摄制。剧组在我县汤山、大沙坝、甘溪、国荣等乡镇实地拍摄一个月,拍摄集数多达13集,占整个电视剧的65%。楼上古寨因为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的民风民俗、古建筑群和古寨,成为《雄关漫道》的拍摄基地。在剧组拍摄期间,当地农民积极参加拍摄扮演群众演员,剧组在楼上古寨驻扎了半月之久。

    民族文化

    楼上古寨聚族而居,不杂他姓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好比一个宗族大家庭。这里的人几无例外地生活在宗族社会的网络之中,而宗族管理的公共设施,就是祠堂。在楼上古寨,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周氏祠堂。对一个宗族来说,宗祠是他们的圣殿,许多大事要在此决议和进行,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。祠堂是祭祀的圣坛,是维系宗族团聚的纽带,也是正俗教会,宣扬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地方,还是执行家法宗规的场所。楼上古寨至今还有清明祭祖的习俗。在每年的清明会上,要举行周姓汝南堂延续了上千年的祭祖法会仪式,参会的数百名族人,按辈分依次坐定,由族中最老的人带头,在周氏祠堂的先祖牌位前举行仪式,吹鼓手两旁站立,中间摆着猪、羊、鸡、果品等祭祀用品,一名长者口中念念有词,将象征风调雨顺的圣水掸向四方。近年来,在清明会上,除了举行周姓汝南堂祭祖法会仪式外,还要向游客集中表演抛鞋垫找新郎、抬花轿、哭嫁、古乐、毛龙、板凳龙、木偶戏、狮子灯、蚌壳灯、车车灯、茶灯、花灯、船灯、钱杆舞、抬纸船、傩堂戏等一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,影响日益扩大,以此带动乡村旅游。

    长期的封建礼教的熏染,楼上古寨宗族观念极强。因此,他们毫不吝惜地捐资修建亭台楼阁、祠堂;撰修宗谱,添置族产,祭祀祖先;办私塾、修桥筑路。

    小屯寺

    小屯寺位于楼上古寨境内青龙山,该寺具体建造年代不详。原小屯寺,坐北向南,占地面积8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40平方米。其建筑规模宏大,气势不凡,殿宇辉煌,整个寺庙建筑精细、布局适体、陈设典雅、殿宇壮观。有山门、正殿、下殿、两厢及天井。山门分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,山门立有牌坊,上刻“龙山寺”。山门前有石阶,石阶两旁各有两个石鼓,石鼓上圆下方。下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。天井呈长方形,地面青石板铺墁,横向对齐,竖宽不等。东西两厢均面阔二间,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。正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,坐北向南,面阔三间,前檐廊间铺墁青石。殿内供奉佛像,佛像均以木质为主,高2米。山门及各殿基石尚存,轮廓分明。周围用乱石砌有围墙3米。历代住持僧有天彩禅、五空、顺老、彗悟等人。小屯寺前面有一条美丽的发源于白沙柿坪黑山沟的廖贤河,后面是一片石林,左侧有一地势险要的小山,四面临空,一山独立,唯有一条小径通往山顶,是古代防匪屯堡.。小山上还有石笋,蘑菇石等自然景观。因其小而叫小屯,小屯寺也由此而得名。右侧有 “匍地四口钟”和红字岩“天书”。由于战火匪盗,所有建筑毁于解放初期,现仅存寺院基址、天井院落、和尚墓群(5座),其石墁院坝、石阶、石凳、石鼓、石缸保护完好。八十年代,原正殿三间也被拆迁至该村国荣乡粮站楼上粮点做仓库。

    “一生风月且随缘,穷也幽然,达也幽然,日高三丈我犹眠。不是神仙,谁是神仙。绿杨深处画鸣蝉,卷起香帘,放出炉烟,荷花池馆晚凉天,正好谈禅,又好谈玄。